传承与创新——旅美画家蔡楚夫中国画、油画精品展

发布时间:2025-01-06 08:30:30

泰锋美术馆观展指南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8日——2024年11月6日

展览地点:泰锋美术馆1号馆(珠海市香洲区前山明珠南路2021号泰锋文博古玩城7层)

 

蔡楚夫,1942生,祖籍广东南海县,出生于广西昭平县。师从丁衍庸、杨善深。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举行个人画展及联展一百多次;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创会会长兼艺术总监。

五十年代入选广西梧州市第一届美术展览并获奖,同时吸收为梧州市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59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他的油画《一对红》及国画《军医到黎寨》入选第三届全军美展,并在《美术》杂志上发表。

七十年代参加日本东京第十三回、第十四回“亚细亚现代艺术大展”为“亚洲艺术学会”硕士会员。

八十年代成为纽约“SOHO”、“O.K.”哈里斯及“SOGHER LEONARD ASSOCIATES”经纪专业画家。1985年参加“芝加哥全美写实主义大展”,其作品入选美国纽约皇美术馆1987年双年展及1988年双年展最佳作品展“THE BEST OF ANNUAL JURIED ”;1987年参加美国亚特那提芙美术馆的“ALTERNATIVE MUSEUM”、“纽约艺术家作品展”。1988年“蔡楚夫与张红年双人画展”(纽约东方艺术馆)。

90年代先后5次在台湾举办蔡楚夫个人画展;1994年“中美日韩艺术家联合大展”(香港大会堂、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近代绘画展”(新加坡帝国博物馆),“海外著名艺术家绘画展”(纽约);1995年“近代水墨画、油画精品展”(台北);1996年“蔡楚夫画展”(香港文化中心),“十二人联展”(纽约)。作品曾被好莱坞大导演收藏,著名时装“POLO”请他做画。纽约银行、丹佛联合银行、胡斯航空等美国著名企业均收藏有其作品。1997年获得美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创作成就奖”。1999年12月至2000年1月,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了跨世纪蔡楚夫水墨写生作品展,由关山月主持。2004年北京国际艺苑举办蔡楚夫个人画展,由靳尚谊、刘迅主持。作品被收入《中国油画价值汇考》(辽海出版社)、《世界美术大图典》、《北美华裔艺术家名人录》、《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大词典—英文版》、《世界华人美术家书画集》等。

 

精彩人生·为艺生平——艺术人生掠影

学生时代与同学合影

 

与恩师杨善深合影

 

恩师关山月示范作画1984年

 

 

与原浙江画院院长潘鸿海在纽约大都汇广场

 

德国展览现场

 

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广告屏推介华人艺术家

 

现场挥毫

 

与欧洲艺术家交流

 

户外写生

 

创作《纽约人系列》作品

 

在大卫作品《拿破仑加冕皇后》巨作前

 


 

西旅寻艺·洋为中用——中国画作品

中国画《黑叶猴》136x68cm

 

中国画《黄山猴》136x68cm

 

中国画《达摩图》180x97cm

 

 


 

传统精神·写意情怀——油画作品

油画《红叶》81x125cm

 

油画《山泉》81x123cm

 

油画《朝霞》40x57cm

 

 


 

后记

 

旺盛的生命力——旅美画家蔡楚夫

 

蔡楚夫这次回来相叙,在我的画室留影。从照片中忽然发觉他的形体呈现出一种格外的重量感!超出了平时只是觉得他健壮的印象。

联想到上次见面,茶饭之余,在谈到他曾客串过京剧票友时,竟在同桌亲友的要求下,唱出了一段音质浑厚宏亮、沉稳而十分有韵味的“黑头”唱腔,令我大吃一惊!

最近的交谈,还让我发现他在中国武术方面的造诣。他曾研习过陈氏太极、杨氏太极、吴氏太极,特别是太极推手,甚至跟过少林寺释延嗣法师学过内功、易筋经、洗髓经、金刚拳等地道的少林功夫;后来更进入到禅拳一体,太极阴阳、虚实等颇具哲理内涵的层次。因而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波地摩等多个城市参加过国际武术比赛,取得过金牌并获美国《武术杂志》颁奖、介绍。现在尚担任广州精武会(太虚拳)的名誉会长。他说,当时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渐渐才体会到其中一些哲理,其实与艺术是可以相通的。

我感到这是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一个人的身体、性格常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生命特征。它是物质、运动、能量信息的总和。从“本体论”的观点看,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场,不同的精神状态、体质状态,其场的强弱和辐射态势都不同。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场会产生不同的态势和交感,而人与整个环境乃至宇宙的场也会产生不同的态势和交感。

从这个认识出发不妨回头追溯到他的过去,然后再去看看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

少年时代的蔡楚夫,凭着他的天赋就早已在他家乡梧州市的美展获奖,被称为“神童画家”,并吸纳进只适于成人的“中国画研究会广西分会”,考进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后,打下了对于他以后十分重要的造型、色彩以及对多画种认识的基础,尤其培养了他热爱速写,随时对生活周边事物的观察分析,并从中发现美的形象思维习惯。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在浓厚的艺术氛围环境熏陶中,他学习主动努力,被推为班长、学生会干部等,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上世纪60年代初,解放军在城市招募知识兵入伍,由学校推荐参军后,不久被师首长要去当警卫员,曾被评为“五好战士”,立过功,在大练武时被选入“军事示范班”,成了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同时,他仍勤于速写,利用节假日更以极大的热情为反映部队的生活,投入油画和国画创作。有些作品获得发表和好评,或入选全军美展。他的《一对红》、《军医到黎寨》等作品,在《美术》杂志等多处发表,开始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由于他有优秀的表现和美术创作佳绩,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总后勤部都想起用他,甚至调令已经下达。不幸“文革”所带来的灰色时期,他遭遇“极左”路线的错误处理,竟不得不离开了部队。接着复员到工厂从事体力劳动,经历了一段坎坷艰辛的生活磨难,在家庭生活难以维计和深感前途无望的重压之下,他毅然地,也是勉强地辗转去了香港。这表明,自然生命力即是克服阻碍所生,其意志力是无限的,阻碍力愈大,唤起生命之意志力则愈强。他的生命决定性地需要超越困境和升华困境。

1974年赴港后,他以其出众的才华成了丁衍庸、杨善深这些国画大师的入门弟子。次年,更在香港大会堂以百余幅画作举办了“中西画展”,当然,也参加过其它一些美术活动。为了在艺术上求得更大发展,他曾想转去法国深造闯荡,但当他看到现代艺术中心已从巴黎转向了纽约,于是1978年便奔赴纽约定居下来。然而他不急于画画卖画,而是以自己的理性与智慧,用了两年多时间冷静地考察了纽约的艺术世界和当代艺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并抓住了“照相写实主义”、“新写实”后期,“新表现主义”开始的萌芽期,创作了“纽约人系列”,一举成为“SOHO区”的“OK哈里斯”及“SOGHER LEONARD ASSOCIATES”等画廊的签约画家。其中参加1985年“芝加哥全美新写实主义联展”,深厚的写实功力与卓越的表现能力,加上他的现代抽象绘画语言“雪霁”系列,奠定了他在西方画坛的地位;在美国画坛,他被雅称为“雪人”“Snowman”。其作品入选美国纽约皇后美术博物馆1987年的双年展及1988年双年展最佳作品展“THE BEST OF ANNUAL JURIED”,1987年美国亚特那提芙美术馆“ALTERNATIVE MUSEUM”的“纽约艺术家作品展”。至1986年,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赢得了并出色完成了具有相当影响力的POLO时装公司巨幅油画的创作任务,更使他成为美国瞩目的实力派画家,同年,他的《早春》、《森林之歌》问世,又奠定了他作为风景画家在西方的地位。从此,为他往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途径。他的“漓江系列”、“江南系列”、“樱花系列”、“台湾风情”、“森林系列”、“威尼斯系列”等等许多都为世人所瞩目,引发好评如潮。尤其“雪霁系列”,已使他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初露端倪,更把他的艺术推向了顶峰。

也就在1986年,他第一次回国,由于对改革开放后的国内形势不甚了了,应该是对回来将面对什么情况尚心有余悸,所以先写封信给我,希望邀广州军区原美术组画家的项而躬,约个地方见面,我们长他一辈,对他有些了解,他会比较放心。不料一个晚上,他在广东美术家协会同仁的簇拥下,突然回到了母校,还安排了一个幻灯晚会,介绍他在美国的艺术成就。高兴之余,首先令我们吃惊的,是他在艺术上的进步怎么如此之快!美院及附中历届毕业的同学,也有些功成名就,但就他的“雪霁系列”来说,应该更具鲜明的创新特色。本文并不着眼于画评,仅仅对该系列作品谈几点感受。

他的艺术创新,首先决定于他的胆略与见识。进入美国后,他没有急于去迎合市场,追随某种流派,亦步亦趋,或固守原来熟悉的套路,以不变应万变。虽然也算赶上“照相写实主义”的最后班车,但确知最终必须要走自己的路,经几年努力,率先推出了使纽约画坛为之耳目一新的“雪霁系列”。他曾说,此时,原来在学院掌握的“三大面”、“五调子”等基础造型方法直接用不上了,而是运用平面的、装饰的符号式的笔触,抓住色彩这个关键,摸索着寻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在异国能脱颖而出的中国艺术家,总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固有的“东方意识”。“雪霁系列”就是以中国传统艺术家寄情于自然的虔诚,平衡和超越西方现代艺术的物质观。其中属于用东方理念和静观哲学来体察宇宙自然,追求东方空灵的禅宗精神和一种意境,深邃的具有寓意的神秘的美,画面大块分割布局,“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画理等,都是西方画家难以想象和企及的。而阐述的技法则强调西方的色彩,大面积的黑白冷暖对比,丰盈细腻的色彩变化,符号式的曲直、轻重、粗细不同的笔法,表达着画面不同的质感、静动和虚实关系,流动着生命的韵律,暗示着人生春去冬来,还似含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体现出既有东方式的浪漫情调,又有现代绘画的艺术表现,确立了东西方艺术结合的一种方式。

他旺盛的生命力,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代表性的作品中,必然有所反映,观者也必然会感受得到。他从小爱水,由于生长在梧州水城,他早就是游泳的健儿。他在广州时,曾沿着流淌的珠江,游泳到市郊的石门,接着再顺水游回,来回20公里。他的作品中与水有关的题材很多,如《江南水乡》、《水城威尼斯》等等,即使画森林题材,也常常离不开描写奔腾的溪流。如《幽林泉声》就是通过展现密林深处的枯枝朽木,表达人类荒芜悲凉的内心,而奔向万山之外的溪流,则象征人类征服自然和对光明的向往。尤其观“雪霁系列”有人这样感受:“雪覆盖着大地,泥土的温暖融化了微弱的薄雪,它们顺着低处流过,在溪水边缘,亲吻映在河床上的枝丫,俯向波光涌动的影子,瞬间碎了,然后又重合,……蓬勃的生机,透过雪的呼吸抵达我们的心灵。”又说:“那些大片大片洁净的雪,以及雪之外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它们有着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它们传递给我们的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也许我们看到的是直观的雪景,事实上,它是一首诗,一篇美文,一段经典的影片旁白,更或者是永无到达的禅者境界。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便听到身体涌动的潮声,一漾一漾在敲打被生活磨得起皱的心,在驱赶那些困惑、烦杂、琐事……然而,这也终将被那些温暖的雪所覆盖、融化。因而生命呈现了丰盈的生机,向着那温暖的方向!”又有人说:“蔡楚夫的雪将会带给我们无穷的遐思,因为在骚动不安的苦难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雪将覆盖一切,也否定一切,而人类的文明是否可如那溪流中的倒影一样生生不息地流传呢?人类的一切邪恶、挫败和晦气,是否也可以随着这最后的一场大雪而得到驱除和净化呢?而笼罩大地的壮阔和空灵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境界吗?蔡楚夫的雪将带给我们某种启示!”

蔡楚夫一心是向着祖国、向着家乡的。他早就有这个愿望,希望多留些作品在国内,因为,他更多的抒情魅力是来自东方,来自他深爱眷恋的华夏热土。现在,他已在国内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我们盼望他的生命之花,乘着仍然旺盛的精力,乘着祖国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绽放得更加灿烂而茂盛。

本文作者为中国著名油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恽圻苍

2007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