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我,越来越觉得画画就如散步、吃饭、聊天一样的日常,也是必须。既然是画画已是一种日常行为,它就不应该负载太多。当我面对一块画布时,我只注重我的内心感受,最开始会用木炭条简单勾勒出大致的画面,接着就想迫不及待地进入主题,而这个阶段,画面的色块、线条等关系我都没有预先设定好,只是在脑子里有一个模糊的想象或意境。画面的一切都是在我下笔时或下笔后再寻找其潜在的逻辑关系,当然,绘画过程中,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会很自然地被调动出来。这样不确定的绘画方式和过程常常能让我真正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及自由,同时也能带给我无穷的想象和引发无限的可能性因素。很多灵性的因素,感觉上动人的东西就是在此时的潜意识形成。我也试过在下笔前深思熟虑,这样创作起来,灵性的因素很快离我而去,思想也受到限制。法国画家魁克说:“作画应该在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是人的潜意识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我喜欢不确定的绘画方式,虽然每下一笔都是冒险,但没有对错。反复折腾之间,画面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新鲜感,自己的情绪随之不断跳跃,想法也不断更新,如此作画像吃饭、散步一样没有负担,甚是欢乐、自由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还发现创作时的一个“游戏”,现已成为了我画画的习惯。每幅画创作到一定的阶段,我就喜欢把一些路边随手拾到的枯叶、陈旧的碎纸片等小旧物,放在画布前摆弄,亦或贴于画面,像儿时的玩乐一样有趣,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游戏”发生在画里画外两个不同的空间,它们之间的碰撞很奇妙,在视觉上给我不同的感受。画外的枯叶或纸片,与我朦胧淡雅的画面形成尖锐的边缘线,画外物是如此抢眼却又展示了它强劲的力度,我想把这种力量表现在画面中,但我并没有直接采用剪贴的方式,而是把它融入其中。就如在创作《幻象》系列之时,画面上出现了一些漂浮于空间上的线条和色块,它们并不是偶然的肌理效果,也不只是画面构成的需要,它们就是我“游戏”的结果,是日常的一个行为转换而成的
叶惠玲 2014年6月